常亮丰田文章百篇之一 znr#s}|L7C
pai9EC(3a
常亮:我为什么要写丰田文章百篇 =*![W`QuF
zc5(P$C}WM
作者:常亮 log
v0
-=O[83lF
一个领导力培训专家,为一家企业的生产方式、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写文百篇甚至以上,这真是让人惊诧莫名。 y=18d%t
|&3hY^3_n
2011年3月,受清华大学珠海教育培训中心推荐,广州市政府培训中心向我发出了培训邀请:为广州市大型企业和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讲授《卓越领导力》的课程。课程为期两天。来自广汽丰田等数十家企业的高层参加了我的培训。由于课程现场效果优良,当场被广汽丰田副总邀约。于是有了为丰田汽车中高层管理者提供领导力方面系列培训服务的机会(据了解我是本土第一个进入丰田工厂为中高层管理者提供领导力系列内训服务的专家)。 #N-jz?d<E
"dN&OnVb
为丰田汽车培训,绝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尤其我第一次的课题是“领导者如何锻造卓越的员工精神”这种高难度的课题(领导力的核心在领导员工的价值观和精神)。但这一次为期两天的课程表现确实精彩,赢得了普遍的赞誉,以至培训结束用完膳告别的时候,参加培训的全体中高层管理者顺道都在路边送别。于是有了目前为止,连续三年每年受邀的数场培训。而且预约还在持续。 q4; ti
/UyIvRe u
由于我个人的工作性质,每年至少接触50-80家左右的企业,每一家企业都非常认真的了解,实在是没有操作性。 (|zpk
W> N+ $
但为世界上卓越的企业提供领导力课程的系列训练,人家的人才复制系统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其“持续改善”“精益求精”的文化确实逼迫我不得不深入的了解它。 YV*k{K5
/`y
:L0
根据国内企业管理培训行业的惯例,世界级或本土顶尖优秀的企业,一个管理培训专家,完全凭实力给同一批中高层管理者授课,能被邀约讲到两天就算不错了。而我却要连续的接受炙烤,大量的学员又都是重复听新课(有部长和一些科长已经是要听第九天和第十天的课了,无法预测未来不会听到16-20天,这可是超市场化的培训,不是MBA学习,MBA学习毕竟有行政的要求)。而我的学员几乎堪称世界制造业领域的管理精英。这不能不引起我的高度重视。 $!%}[A6"
EYEm&(Q
我当然是略知丰田的,这是一家2008年营收即达到2300亿美元以上名列世界第五的巨头。而且它前面的四家企业里,除了沃尔玛,其他都是石油企业。相较创新型的丰田,其实不在一个层次。我又认真查阅了2012年以前的世界500强的数据,名次会有波动,但除了能源和电力企业外,到2012年以前,再也没有沃尔玛以外的企业能将业绩冲到丰田以前。更重要者,丰田汽车的利润,最高时可稳定在世界前三大汽车公司利润总和的两倍以上。 4`l~KI\;
'9 _}mo"5
翻阅上海图书馆几乎所有关于丰田的书籍,越读越让我肃然,诚如《纽约时报》所云:“丰田生产方式这一生产体系适用于全球每一个行业……它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必将彻底改变世界”。 oXzf=a]
?oW^k-"
全球的制造企业,没有不惊叹于丰田生产方式之伟大者,然而,除了中国以外的很多欧美国家,成千上万的企业学习丰田,能真正落地并学到位的非常罕见。这其中的奥妙何在? |3PGqV9Y&
b9a ws(Y
带着后续已预约之培训服务的压力,我已决心深入了解丰田这家伟大的企业。 2
"h+3@0
"#-dN/'=Fo
丰田汽车公司前总裁渡边捷昭曾有一段有趣的描绘:昨天,我与30名年轻的CEO度过了一整天。其中半数以上都不是日本人,他们被分成几个小组解决不同的问题,并且根据利用丰田模式解决问题的心得来做报告。当我询问时,许多人说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丰田模式了,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对于任何人来说,仅仅用两三个月来理解丰田模式是不够的。这些管理者可能已经理解了丰田模式表面上的东西,但是,其深层次的内容却远不止于此,我要求他们进一步探索。学习丰田模式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尽管我已经在丰田工作了43年,但是至今我仍然认为自己尚未完全理解丰田模式。 ;Vn~6"K7q
_5u(eeuV9
以我对企业与组织之系统模型的结构性认知,我当然能理解和感受度边捷昭先生这段话的含义,况且,我的职业定位是“领导力专家”而不是“精益生产”专家。对丰田模式达到80%的系统了解不仅永无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常亮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需转载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 Zv;CKth9
,0u!Y9B6
z}.i<R8
从专业化的高度考虑,世间所有学习丰田生产方式失败的企业,一定在“重术轻道轻法轻系统”,这几乎就是世界诸民族的思维定势和文化惯性,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他们重视精益生产技术,但不能深度的理解丰田文化的产生背景,不能把握将一种全新的优秀新文化落地的方式以及如何成功的将人力价值流和产品价值流输入的管理系统,不重视人力价值流和产品价值流的同步的平衡的稳定的导入和持续的改善与优化,所以,难有大的收效,有些企业甚至步入失败的泥潭。 tCq4b8C
< |